[苏州往事] 【诗画苏州】当王安石在苏州思考人生终极问题

[复制链接]

137

主题

137

帖子

816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816
发表于 2021-12-20 14: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泊舟姑苏

宋·王安石


朝游盘门东,暮出阊门西。

四顾茫无人,但见白日低。

荒林带昏烟,上有归鸟啼。

物皆得所托,而我无安栖。


111.jpg


老郑/LaoZheng

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12月18号的《诗话江南》《最美苏州诗》。咱们今天要读宋朝大诗人王安石写苏州的一首诗,题目叫《泊舟姑苏》。有朋友可能会问,王安石到过苏州吗?王安石确实到过苏州,而且来过不止一次。这首诗是一首五律,从诗歌本身来讲,是一首写得非常好的诗。

杨旭辉/YangXuHui

它是一首感怀诗。他并不是把诗歌的重点放在描写苏州的自然山水之胜,或者是礼赞苏州的繁华富庶;更多的是他来到苏州盘门、阊门一带游赏的时候,看到整个城外是比较空旷的;而且在整个游赏的过程当中,看到落日西沉的时候,他有一种游子的惆怅情绪。

老郑/LaoZheng

他主要是写自己内心的情绪。我们先读一下。

《泊舟姑苏》


朝游盘门东,暮出阊门西。

四顾茫无人,但见白日低。


这首诗的调子比较低。

2.jpg

落日西沉


杨旭辉/YangXuHui

他在苏州城南的盘门、在城西的阊门,从早上开始。盘门作为他苏州泊船游赏的起点,到傍晚的时候停泊在阊门边上。

老郑/LaoZheng


这是一个冬日,估计天非常冷,到了傍晚的时候,河边街市上都没有什么人了,所以叫“四顾茫无人”。你想想看,在阊门如此繁华的地方都见不到什么人,那一天是真的非常冷。

杨旭辉/YangXuHui

在这里面有一个词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白日。大家可能脑海里马上会跳出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白日的色度或者色调是比较偏冷色调的。什么时候的阳光会是一种白日或者冷色调呢?在一天当中,傍晚夕阳西斜的时候;如果从一年四季来说,可能冬天给人的感觉更是这样冷色调的太阳。所以从这里看应该写的是秋冬时节的暮色时分。这里的白日,白是形容词,描写太阳的光线或者是亮度。

3.jpg

夕阳西斜


老郑/LaoZheng

这里的白日就是冬天的太阳,没有暖意的、纯白的太阳。

杨旭辉/YangXuHui

用我们苏州人的话来说,太阳光蛮萎的。没有的(苏州话)。在冬天的时候,如果我们找一个背风的地方靠着墙,正午的阳光照在身上,真的是很温暖很舒服。在《东周列国志》当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冬日正午的暖阳叫“冬日可爱”,后面还有一句话叫“夏日可畏”,夏天的阳光中午的照在身上很热。

4.jpg

冬日可爱


老郑/LaoZheng

朝游盘门东,暮出阊门西。

四顾茫无人,但见白日低。


杨旭辉/YangXuHui

在辽远空旷的背景当中,茫茫无人,惨淡的日光照耀着苏州城外广袤的原野当中。没有人,他看到了什么呢?诗歌的第三联,诗风一转,看到了寒鸦。

老郑/LaoZheng

荒林带昏烟,上有归鸟啼。

荒林,荒树,荒野上的树林。


杨旭辉/YangXuHui

非常典型的暮色寒鸦的一个场景。

5.jpg

暮色寒鸦


老郑/LaoZheng

上有归鸟啼

注意这是“归鸟”,在王安石看来,这是倦鸟归巢,傍晚时分回到了自己的家里。由此引发了最后一联的感兴:

物皆得所托,而我无安栖。

杨旭辉/YangXuHui

从诗歌四句的结构来说,起承转合,王荆公这首诗是非常的经典的。我刚才讲第二联“四顾茫无人,但见白日低”,空旷没有人,看到了什么呢?一转,看到了暮色寒鸦。由暮色寒鸦,倦鸟尚且能够归林,最后合上去,鸟都能够归林、归巢,而我呢?我却跟鸟形成鲜明的比较,而我无安栖,我却没有自己的安身之地。

从这首诗歌当中,可以看到王安石此次来苏州是心事重重,经历了人生宦海的沉浮,经过了很多人生的波折,命运的诡谲在王安石的心头落下了阴影,所以带着这种心理状态来看苏州城外的景象。这是很典型的移情的结果。所以这首诗给我们的感觉是冷色调的,情感是凄凉的。

在这里面听众朋友不免要问,为什么王安石在苏州泊舟的时候是这样凄冷的情感呢?刚才郑老师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要给大家揭一个谜底,王安石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来到苏州的?

6.jpg

倦鸟归巢


老郑/LaoZheng

王安石到苏州至少有两次。第一次是他青年时期,第二次是他罢官,变法失败以后,贬谪到南方。

杨旭辉/YangXuHui


前辈的学者经常会从诗歌的风格,诗歌的题材以及语言的风格来判断。从王安石一生的状态来说,两次到苏州。后一次到苏州是在贬谪金陵以后的经历,这是比较吻合的。

老郑/LaoZheng


卢韫老师曾经写过一系列的文章,她用的题目叫做《一苇学文史》,因为卢韫老师的ID叫“一苇杭之”,来自于《诗经》,很风雅的一个名字。她写了很多文史的笔记,里面有一篇文章专门讲王安石和苏州——在北宋初年的时候,苏州和昆山之间还没有现在的娄江,交通还不是那么方便。皇佑年间,当时范仲淹推荐了一个叫做许元的人担任江淮制置发运使,专门管漕运财政的。在他的手下有一名年轻的官员,这个人就是王安石。

许元知道了苏州的水利情况,尤其是还有一些水患,他就派王安石到苏州这边来调查水利的情况。王安石到苏州来过,提了一个方案,回去交给许元,但是因为工程量非常大,后来就没有实施。一直到后面,到吕行简过来做官的时候才把水利工程修好了。这条河道叫做至和塘,又叫做娄江,苏州到昆山之间的一条大河。以前这条河上是非常繁忙的,近代因为有了公路,312国道和它平行的,有了高速,有了铁路,这条河开始非常平静了。

苏州城从娄门出去,沿着娄江到昆山到太仓是可以出海的,所以娄门上面那四个字叫做——江海扬华,意为直通大海的地方。那是王安石早年在苏州的一个经历。还有一个,就是杨老师刚才讲的,他罢官之后到江南来。

这首诗从诗本身来讲,虽然调子比较低沉,但是确实还是很能打动人的,尤其是——“物皆得所托,而我无安栖”。这是一种游子的情怀,在古代,是茫然无依、无所托的感觉。当代很多人也会有这种感觉,我们现在都失去了故乡。

杨旭辉/YangXuHui

因为故乡失去了泥土。

7.jpg

王安石


老郑/LaoZheng

乡愁很多时候当然是母亲的味道,舌尖上的味道......但是很多时候还是一种精神上的依托,精神上的故乡。可以说,传统的中国的诗歌、中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原乡。

杨旭辉/YangXuHui


很多人说,我在工作的时候,为工作、为金钱、为事业、为理想而忙忙碌碌奋斗。当我年岁已高的时候,退休了,退休以后很多人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出来以后,找不到自己的精神依托。

所幸的是,在苏州有一个非常好的文化氛围,很多人退休了以后,他从繁忙的快节奏的工作当中找到了自己读诗的乐趣。这也是一种文化的皈依,或者说“物皆得所托”。

老郑/LaoZheng

苏州有很多地方都能读到诗歌,现在墙上有墙画,会写一些诗歌。如果我们到园林里去,可以看到苏州园林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有很多书条石。

8.jpg

书条石


杨旭辉/YangXuHui

今天去留园就看到书条石上有诸遂良的写的完整的《诗经·国风》,非常主要;还有很多苏东坡的帖子里面的诗歌。

老郑/LaoZheng

包括很多著名的杰出的文章,就说《兰亭序》,《兰亭序》除了书法的价值之外,作为文章本身也是非常值得背诵的杰作。

杨旭辉/YangXuHui

《兰亭序》以前很多书法家把它作为书法史的一个艺术精品和经典来进行临摹,但是从文学史的角度很少有人去关注。我经常在给学生讲课,尤其在讲文章学的过程当中,我讲,《兰亭序》开创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文章写景、抒情和哲理思辨三融合的写作的模板。这是在东晋末年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玄学思辨的影响在文学当中的反应,正如刘勰《文心雕龙》里面讲的,老庄告退,山水方滋。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当中,《兰亭序》前半段写了修竹茂林,崇山峻阿,曲水流觞......很风雅。但是,当喝酒喝到兴致的时候,忽然画风一转就感慨宇宙之无穷,人生之短暂。接下来文章的后半段进入到对哲理的一种思考,上升到一个很深的、很高的境界。这种写法到后来李白的郑老师非常喜欢的《春夜宴桃李园序》;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欧阳修的《秋声赋》,后世写景抒情哲理的这种结合,自《兰亭序》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

9.jpg

兰亭序


老郑/LaoZheng

包括到了明朝的时候,归有光那两句:“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他感慨的是具体的历史事件,自己的身世,但是也是对人生大问题的一种感慨。就像王安石在这里写的:

物皆得所托,而我无安栖。

像王安石这样杰出的伟大的灵魂,他天分非常高,对很多终极问题他有敏感、有思索,他要寻找所谓超越的东西,皈依的东西。

杨旭辉/YangXuHui

通过读王安石的诗,读杜甫的诗,读李白的诗,读苏轼的诗,历史上一流的诗人或者文学家,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讲,这些伟大的诗人伟大的灵魂都痛苦过。你们动不动就郁闷,动不动就纠结,其实根本不值一提。我们都需要找到一种自己精神的安栖之所在,我们精神的安栖所在是什么?大家现在很流行一句话——因为我们有诗和远方。

老郑/LaoZheng

首先要读诗。感谢大家收听12月18号的《诗话江南》,明天继续聊。

杨旭辉/YangXuHui

明天见。

宣传/分享:苏州论坛APP
来源/版权: 江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已获授权,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可分享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