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往事] [姑苏原味]藕树之谜,以及给汤显祖改作文的吴江派

[复制链接]

137

主题

137

帖子

816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816
发表于 2021-5-4 11: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微信图片_20210504112928.png

老郑/LaoZheng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5月3号的《诗话江南》《最美苏州诗》节目,咱们今天要读的这首诗的名字叫《吴江竹枝词》,作者叫做沈自晋。

杨旭辉/YangXuHui
吴江人写吴江竹枝词。这个吴江我们可以做实的去理解,就是吴江本地的一种风土人情的一个真实的写照。

老郑/LaoZheng
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的吴江派。

杨旭辉/YangXuHui
在戏剧领域的一个很重要的流派。吴江派戏剧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的观点,就是要严守戏曲的音律。

老郑/LaoZheng
吴江派和汤显祖的临川派是有争论的,是吧?

杨旭辉/YangXuHui
对。因为汤显祖写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剧本《牡丹亭》。除了《牡丹亭》以外,还有《邯郸记》《紫钗记》,还有《南柯记》。

老郑/LaoZheng
临川四梦。

杨旭辉/YangXuHui
《牡丹亭》最有名,最有代表性。当临川四梦《牡丹亭》名闻天下以后,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的戏剧家就觉得,你的很多唱词是不合音律的。于是沈璟领衔的一批苏州地区的戏剧家,给他(汤显祖)进行一些唱词的修改。修改以后的唱词,他(沈璟)觉得很满意,符合音律了,所以叫唱本《牡丹亭》,后来也有人称之为《同梦记》。但是,这一改以后,汤显祖就不乐意了,他说,你一改就把我的整个文学当中、剧作当中的一个意趣神色给改掉了。他说,我宁可追求意趣神色,有些唱词谐不谐律,我不管他。这就是才子的一个表现。于是乎就形成了汤显祖和沈璟之间互相的书信往来,争论这个问题。

老郑/LaoZheng
还是一种学术的讨论。

杨旭辉/YangXuHui
一种学术的讨论,他们不带有任何的人身的攻击。

老郑/LaoZheng
包括后来冯梦龙写《墨憨斋传奇》,他改定了不同的曲目。

杨旭辉/YangXuHui
当时在改汤显祖《牡丹亭》的唱词的时候,有文献反映,冯梦龙也参与这个事情,他对汤显祖的一个做法,也觉得不合适。

微信图片_20210504113100.jpg
牡丹亭

老郑/LaoZheng
吴江派合律依腔了之后,它比较适合表演。

杨旭辉/YangXuHui
舞台表演合律依腔,这是非常重要的。随着他们的争论的升级,双方多说了过头话了,沈璟讲,宁谐不工,谐律是第一位的,文字写得好不好,我不管。这是他说的过头话。后来汤显祖说,你这话说的也不对,说我不符合音律,我让天下的所有的演员在演唱的时候,宁拗折天下人之喉嗓,你把喉咙唱哑、唱倒跟我没关系,我只要把文本写出来就好了。

当然,后来沈璟的弟子吕天成他就做了一个调和,他说,如果能够把词隐先生(沈璟)的规范能够采纳,再借以清远道人(汤显祖)之才情,两者合二为一,岂不壮乎双美吗?后来到民国时期,吴梅先生就对它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

倘能守词隐先生之矩矱,而运以清远道人之才情,岂非合之双美者乎? (吕天成《曲话》)

老郑/LaoZheng
吴江沈氏是非常著名的一个文学世家,贯穿了整个的有明一朝,一直延续到清朝。在明朝中叶,有一个叫沈焯的读书人,他本人只是一个秀才功名,但是他生了五个儿子,这五个儿子都考取了进士,被称之为吴江沈氏五凤,这个里面,五凤之一就是沈璟。后人里面有很多的文学的名家,包括女性的文学名家,像沈宜修,像叶小鸾她们。

杨旭辉/YangXuHui
这里面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了。在明代中后期,沈氏是吴江地区乃至于江南地区的文化氏族。还有一个文化氏族就是吴江的叶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氏族。文化的渊源一直往上追,可以追溯到宋代的叶梦得,叶石林。曾经在东山生活过,其实在苏州城区也生活过,望星桥边上有一条巷子叫叶家弄,当年叶梦得也在这个地方居住过,所以这个地名就保留下来了。

在明代晚期的时候,沈叶两家联姻,两个文学世族互相强强联合,产生了一系列的人,所以我们讲晚明时期的吴江的文坛、诗坛、剧坛,可以说是群星璀璨。

老郑/LaoZheng
吴江还有另外一个沈氏,也很有名,也出过很多读书人,著名的文人。我们今天读的沈自晋的《吴江竹枝词》,是和沈璟有关的这一家。这首诗里面有些东西,也可以和听众朋友一起来讨论,听听大家的意见。

湖中藕树白花香,湖边莼菜紫丝长。

藕是一种植物。

杨旭辉/YangXuHui
一个水生的植物,也是江南非常常见的一个风物。

老郑/LaoZheng
但在这首诗的里面,作者说,藕和树结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木本的概念了。

杨旭辉/YangXuHui
荷花也称为芙蓉或称为水芙蓉,芙蓉还有木芙蓉,是不是这样的一种关联?我觉得不是。诗中写道:

湖中藕树白花香

白花当然指盛夏时期产藕的白莲花,非常的圣洁。江南的文人当中特别喜欢写白莲,比如说唐代诗人陆龟蒙就写了白莲。

老郑/LaoZheng
关于藕树,关于莲花,有说红色的莲花它是九孔的,或者是白色的莲花是几孔的说法,但是不是确实是这样的,我们要问植物学家。包括藕树,我们也去查了一些关于藕树的说法,最早还是和唐朝时候的一个佛教的佛颂有关。

杨旭辉/YangXuHui
和偈颂是有关系的。在《法苑珠林》里面就记载了这样的一个佛教的偈颂,他就用到了藕树这样的一个典故。

我一开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我说怎么会用树来形容藕形容莲花?从字面上来说理解,难道是莲叶田田长得很高,像树一样的?但是生活的常理告诉我,不像,所以我们寻找它的出处,在《法苑珠林》的燃灯部里面讲了这样的一个佛教的偈颂,所以我始终觉得它是跟佛教是有点关联,但具体的意指,说老实话我还是没有很清楚。

有一个参照系,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参考,也是我自己以后思考的一个方向。《红楼梦》当中有一个女性人物形象,惜春,我们知道惜春是信佛的,以青灯黄卷为自己的生活的一个常态,她的号就叫藕树。

微信图片_20210504113108.jpg

老郑/LaoZheng
湖中藕树白花香,湖边莼菜紫丝长。

莼菜,我们经常吃莼菜汤,为什么会有紫丝的说法呢?

杨旭辉/YangXuHui
莼菜,在做成莼菜汤、莼菜羹以后是碧绿的,非常养眼。实际上在做菜之前,莼菜叶的背面,或者连的长的茎杆,它其实是紫红色的,细细的在水里荡漾,像游丝一样的,非常具有水乡的特色。

老郑/LaoZheng
这首《吴江竹枝词》,他写了一个季节的变化,头两句写的是夏天的湖中的荷花的景致,莼菜的生长的情况。到了秋天的时候,他又写到——

藕花结子秋露落

结了莲蓬,结了莲子,落下了秋露。

杨旭辉/YangXuHui
秋露浥润着莲蓬莲子,非常的晶莹剔透。

老郑/LaoZheng
这个时候的莼丝流滑,我们知道莼菜它会分泌出一种汁液,你吃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滑爽感。他写的非常准确,

杨旭辉/YangXuHui
刚买到的新鲜的莼菜,它叶脉边上有一个透明的胶质,黏黏的滑滑的,从水里捞出来,还有一缕一缕的丝。做成熟的汤以后,我的感觉是到嘴里面马上很滑爽的,不用咀嚼,就直接的咽下去了,这是

莼丝流滑秋风凉

在这首诗里里面有几个问题,可以跟我们听众朋友一起来分享。第一个,在这首竹枝词当中,前面两句出现了藕和莼,第三句第四句又出现了藕和莼。这里面他把藕和莼放在一起作为江南典型的风物,我就想到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叶圣陶先生的《藕与莼菜》,叶老他写苏州最有特色的地域风情的风物就想到了两样东西。

老郑/LaoZheng
藕与莼菜,鲈鱼,构成了我们在文学当中关于江南美食、江南风物的一种相关的想象,一种链条。

杨旭辉/YangXuHui
这种风物就串起了文学描写乡愁的一种很重要的物象,或者说你刚才讲的一种链条,链接起来。

还有一个问题,苏州的朋友就会觉得,我们苏州人觉得春天的莼菜可能更嫩,口感更好。为什么从张翰的《思吴江歌》到明代沈自晋的竹枝词里面都讲,莼菜是秋天的莼菜好?很多人曾经也讨论过这个问题,到底是春日的莼菜口感品质更好,还是秋日的莼菜品质最好,大家可以在我们的吴地记公众号里来留言讨论这个问题。

老郑/LaoZheng
沈自晋他是出于沈璟门下,他是严守格律的这么一派,但是你看这首诗里面,也是充满了自然天趣的。

杨旭辉/YangXuHui
作为沈氏家族,强调严守格律主要是在曲的创作当中。因为是一个竹枝词,所以他在诗歌当中不避重复的字眼,比如说,藕、莼、丝这些词,他反复在使用。通过反复使用这些极富有江南风情的一些物象,来抒发了一种对家乡的深厚的情感。

刚才我们有讲到,春莼和秋莼,大家可以讨论,但是实际上在中国的文学和诗歌的语境当中,秋莼用的更多,因为它源自于张翰的诗歌来表达对家乡的一种眷恋和深情。

老郑/LaoZheng
我们苏州本地人可能更喜欢春天的莼菜。沈自晋他的一生,经历了明清易代,所以他的创作,包括他的曲,包括他的诗,在明清易代的前后,风格是有明显的变化。

微信图片_20210504113112.jpg
莼菜

杨旭辉/YangXuHui
我们不讲他的诗了,就讲他的诗集。他的诗集的命名其实也很有意思。他有一个很重要的诗集叫《黍离续集》,所谓的“黍离”我们就很清楚,来自于《诗经》的《黍离》篇。这个诗集里所收的很多诗是在易代以后,他表达了一种家国兴亡之感的作品。

老郑/LaoZheng
《诗经》的《黍离》讲的是经过战火之后,原来王宫长满了野草,长满了植物,有一种世代变幻之感。

杨旭辉/YangXuHui
黍苗离离。

老郑/LaoZheng
本来是高大巍峨的宫殿。

杨旭辉/YangXuHui
现在变成了杂草丛生。

老郑/LaoZheng
田亩。他的诗集取这个名字,也是代表了战乱给江南带来的创痛,和自己的故国之思。

杨旭辉/YangXuHui
从这个诗来看,沈自晋写这首诗的时候,我的判断,应该是没有经过那种家国的动荡。如果经过家国动荡,他就不会在这首诗里面表现出这样的一种悠闲清新淡雅的风格。

老郑/LaoZheng
他晚年的时候隐居在吴山,和子侄在一起,就是填词作曲,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微信图片_20210504113047.png

杨旭辉/YangXuHui
他是吴江人,跑到苏州到吴山岭。还有一个跟他很相似的,跟他也是有姻亲关系的,从辈分上来说比沈自晋要低一辈。沈自晋有一个堂房的姐妹叫沈宜修。沈自晋是沈璟的侄子,沈宜修是沈璟的侄女。沈宜修嫁给了吴江的叶绍袁,他们生了很多的子嗣,有历史上著名的以叶小鸾为代表的叶氏三姐妹,她们生了很多孩子,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他的谱名叫叶世倌,后来改名为叶燮。叶燮后来在明清易代以后又跑到了苏州,隐居在横山。所以我们有一个说法叫“横山门下多诗人”。

老郑/LaoZheng
古代苏州的横山指的实际上我们现在的上方山,四面皆横,看上去。古代的时候,现在的横山在古时候叫黄山,横和黄,在苏州话里音比较相近,这两个地名之间也发生了这种变化。

我们今天读了吴江沈氏的著名的曲家沈自晋写的一首竹枝词,也讲到了吴江沈氏的一些故事,包括他们著名的沈氏家族的女性的诗人、词人、曲人,他们的文学团体、文学世家。感谢大家收听5月3号的《诗话江南》,咱们明天再见。

杨旭辉/YangXuHui
明天见!

宣传/分享:苏州论坛APP
来源/版权: 江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已获授权,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可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