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往事] [姑苏原味]苏州人关于鲥鱼的凡尔赛

[复制链接]

137

主题

137

帖子

816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816
发表于 2021-6-19 14:4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微信图片_20210619142205.png

老郑/LaoZheng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5月18号的《诗话江南》《最美苏州诗》节目。咱们今天继续请来了著名画家宋朝老师。

六月份的美食季读了很多很多的竹枝词,因为竹枝词它其实和风俗画一样,它反映的都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和风俗。

杨旭辉/YangXuHui
当然饮食也是风俗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前很多讲风俗的学者可能更多讲婚俗、丧俗,还有各种礼俗、节俗,讲了很多,但是我们对民间的饮食风俗,关注的并不是很多。这个是我们在做风俗研究当中应该是很值得研究的,而且饮食它极具有地域性,这种地域的差异其实在竹枝词研究当中是可以通过饮食诗来得到更淋漓尽致地展现。

老郑/LaoZheng
宋老师你说过你是山西人。

宋朝/SongChao
祖籍山西。

老郑/LaoZheng
你对于山西的食俗有了解吗?

宋朝/SongChao
这个东西还是跟地理位置有关系,它只产这个东西。比如说生产醋,跟当地地理环境所能长出的庄稼有关系,所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怎么养呢?靠地里和河里捞上来的东西,种出来的东西,这个东西是完全影响民俗性。吃甜的人容易比较柔和,像我们吃大葱、大饼、刀削面的人,比较勇敢或者威猛一点。

老郑/LaoZheng
宋老师,我觉得你不是很威猛啊。

宋朝/SongChao
混血了,不断地混血。爸和妈就是不是来自同一个地方。

老郑/LaoZheng
你妈妈是南方人。

宋朝/SongChao
对,江南的。我爸爸来自于(山西),因为也是战乱。这个家族是据说是周文王赐在那里的姓,跑到了西安。因为是武将出身,所以只能说卖拳头或者卖膏药,治跌打损伤。那么在路上怎么办?你首先要聚起人气,你不能让人家以为你在做广场舞或者在练习武术,首先要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跌打损伤可以看看,等等这些。一边走一边逃难,他后来发现,吆喝的效果远远比你直接练武要来得好,所以好多人,吃了文艺饭。

老郑/LaoZheng
您就成了画家。

宋朝/SongChao
我差一点吃文艺饭,后来长相不好,颜值不高,后来慢慢转向了绘画,这个东西其实是相通的。

微信图片_20210619142310.jpg
张英

老郑/LaoZheng
今天读的是张英的一首吴门竹枝词,好像张英吴门竹枝词写了好多首。

杨旭辉/YangXuHui
张英身份是康熙年间的大学士,他是康熙年间的一个著名的官员,也是学者张廷玉的父亲,所以名气很大。他是一个身份很高贵的人,却用很接地气的笔法来写苏州的竹枝词,写了很多,有100首。苏州的昆曲,写了苏州园林,还有盆景啊。写苏州美食的时候也写了好多,他觉得到苏州来以后,让他最觉得难以忘怀的是苏州的一种食物,就是鲥鱼。

老郑/LaoZheng
我们来读。第一句是从杨树的花,杨花写起的——

杨花落后春潮长

写个节令。

杨旭辉/YangXuHui
就写了一个节令了。

老郑/LaoZheng
杨花落后是大概什么季节?

宋朝/SongChao
四月份。

老郑/LaoZheng
四月,杨花柳絮落尽以后。

杨花落后春潮长

微信图片_20210619142314.jpg
杨花落

杨旭辉/YangXuHui
长江入海口的潮涨潮升,伴随着潮水的升起,有很多的原来是在海里面一个生活的鱼类,这个时候会回游,到江里面来。

老郑/LaoZheng
所以在长江口打渔的渔民,他们网上来的鱼是什么样?

入网霜麟玉不如

入网,入鱼网。

杨旭辉/YangXuHui
长江现在为了保护生态,现在是禁捕了,但在明清时期长江的渔业资源还是非常丰富。不要说明清时期的,就在4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在我印象当中,小时候,吃鲥鱼吃刀鱼都是很平常的事情,没有那么稀罕。

老郑/LaoZheng
不过还是蛮贵的。这首诗,后面第四句写到,在清朝在张英那个时代鲥鱼也是一种很昂贵的鱼类,所以渔民很开心。

杨花落后春潮长,入网霜鳞玉不如。

鲥鱼是银白色的,看上去就像蒙着一层寒霜一样的,清霜,那种很漂亮的形体,玉不如,连玉都不如。

宋朝/SongChao
我这里是可能想补充一点。“入网霜麟”,为什么用“霜”字而不用“白”字或者用“银”字。因为我们看到,霜一般都在早晨,是反射的,一看就得亮晶晶的感觉,所以他用了“霜麟”而没有用银这个字。由此可见他是可能每天就起得比较早,冬天深秋的时候,他看见鱼,所以他联想到的字,我觉得很高级。

微信图片_20210619142317.jpg
鲥鱼

杨旭辉/YangXuHui
在这里面,张英在写竹枝词的时候,不是说它的鱼肉是玉不如,是它的鳞片玉不如。这里面我们可以感知到,张英是真会享受美食。古法在吃鲥鱼的时候,最常见的手法就是清蒸,清蒸的时候,其实我们做鲥鱼有一个窍门,就是鲥鱼的鳞片绝对不能处理掉,鲥鱼最鲜美的就是它鳞片上的一种蛋白质,氨基酸和那种胶原蛋白。

老郑/LaoZheng
绝对是个吃货。

入网霜鳞玉不如

杨旭辉/YangXuHui
而且他看鱼货新鲜不新鲜,就看它鱼鳞片的那种光泽度、亮度和洁白度。

微信图片_20210619142320.jpg
鱼鳞

老郑/LaoZheng
这个地方“入网”两个字,它都是仄声,霜是平声,所以说入网霜麟,它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么一个音韵。第三句叫

骄语吴侬侥幸杀

吴侬就是指的是吴地的人,我侬,你侬。骄语怎么讲?

杨旭辉/YangXuHui
我们做一个戏说,就是说你们吴地人真会凡尔赛,其实我也没想打好的鱼,我就是运气好,侥幸杀……我侥幸捕到了这么好的漂亮的鱼,这么名贵的鱼。

宋朝/SongChao
换句话说,就是一个苏州人就很矫情的说,他经常捕到鱼,然后矫情地说,我只是运气好。

老郑/LaoZheng
为什么鲥鱼能够让它凡尔赛呢。最后一句给了解释——

千钱昨日吃鲥鱼

杨旭辉/YangXuHui
说我这个鱼打到了,我不卖钱的,虽然我知道可以卖钱,但是我觉得这么好的东西应该自己享受,昨天吃了鲥鱼。

微信图片_20210619142323.jpg
鲥鱼

老郑/LaoZheng
一条鲥鱼能有多重?

宋朝/SongChao
一条最大的鲥鱼大概在一斤半,现在我们在吴江,大概是最大的。到现在为止吴江松陵饭店还有。它是红蒸,不是红烧,是红色,是半条,鳞片都在上面,而且我跑了很多地方,我发现只有松陵饭店做的最棒。

老郑/LaoZheng
你为什么说叫我们松陵?

宋朝/SongChao
因为我住在附近,所以我尝遍了……其实前面讲的很多东西都发生在吴江,它是长江路口,叫吴淞桥,吴淞江。那边还有垂虹桥等等,这吴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还能见到以前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小苏州,姑苏区这种影子。

比如说夕阳西下的时候,你走在路上,没有那么嘈杂,还能看见自己长长的投影。在苏州你看不到了,没有影子了,但是在吴江还能看到。我觉得作为一个新吴江人,我觉得为我吴江骄傲,能吃到鲥鱼,只有在吴江。

老郑/LaoZheng
而且在吴江能够找回苏州的记忆。

宋朝/SongChao
对,你不要说,还真是这样感觉。

微信图片_20210619142326.jpg
吴江之景

杨旭辉/YangXuHui
宋老师他的籍贯,哪个地方东西好吃,籍贯就马上变了。

老郑/LaoZheng
鲥鱼不是禁捕的吗?

杨旭辉/YangXuHui
应该有养殖了。

老郑/LaoZheng
像张英他们这种人到苏州来,其实是属于知识精英了,高级官僚,他们为什么愿意写竹枝词呢?

杨旭辉/YangXuHui
有很多的因素导致他们写竹枝词。第一个,从刘禹锡以来就形成了文人写竹枝词的传统,大家都喜欢写,在历史上也出现了很多写竹枝词而出名的诗人。比如说像刘禹锡之后,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出现杨维桢,杨维桢把竹枝词一下子写到了极致。

杨维桢写的几组,第一个是西湖竹枝词,很多浙江人就很疯狂的追捧;然后写苏台竹枝词,到了苏州隐居的时候。我记得,我们前两次的节目里面就讲到了薛惠兰和薛慧芳姐妹俩,就是受了杨维桢的启发,姐妹俩来一起来写那个竹枝词,那就成为一种风气。

第二个,我觉得这文人大量写竹枝词,还不排除一种什么?一种猎奇的心理。他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以后,对这个地方的风俗,觉得很有趣,跟我家乡不一样,这是一种人生的阅历。在诗歌史上,经常会发现有这样的一种题材的写作。这种陌生感或者说这样的一种猎奇的心理往往会使我们的诗歌的题材有所拓展。

微信图片_20210619142329.jpg
赵翼

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清朝的赵翼,他曾经到云南和贵州去做地方官。到云南,贵州以后,看到少数民族的很多奇异的服装,奇特的饮食风俗,他就写了一组组的组诗,当然赵翼他没有用竹枝词来写。

还有赵翼的好朋友洪亮吉,贬到了新疆,经过祁连山到伊犁,觉得大西北的很多风光也好,风俗也好,饮食也好,跟中原江南地区不一样,他也写了好多的这种山水诗、边塞诗。造就了这两个诗人,一个写西北,一个写西南的风土人情和山水风光,拓展了诗歌的题材,也成就了他们的诗歌史上的一个江湖地位。

微信图片_20210619142332.jpg
洪亮吉

老郑/LaoZheng
传统的格律诗,它可以用来言志,它是个很高级的东西;我们用词来言情,那种特殊的和细腻的、浪漫的情感有关的;我们用竹枝词来写风俗民情,写日常所见,日常生活,环境。

宋朝/SongChao
竹枝词有可能像我们的素描,就特别容易写,特别容易着手。你弄了一个词,有一个词牌名的,《沁园春》,你要对起来,还要讲究韵仄,就不太容易走。像我们随手拿着笔,随便拿张纸,直接就画出来了,不是浓彩艳墨,我是素描,有没有这种可能性?

杨旭辉/YangXuHui
宋老师你讲得很对,其实就是你刚才一讲了以后,我脑子里跳了三个字,叶浅予。叶浅予先生到西南去采风的时候,他就拿一个速写本,铅笔刷刷几笔,西南少数民族的那种舞蹈的姿态,他就把那个姿态写下来,回来以后根据速写本素材,再进行二度的创作。

我觉得竹之词确实像您讲的,格律上来说,表面像七言绝句,但是格律对平仄对仗还有押韵的要求,比绝句要宽松了很多。

宋朝/SongChao
有时候读《诗经》,真的很优美,当然这个太优美了。这把年纪才发现,原来这个东西太出彩了。他们熟读这些东西的人,张口就来,这平仄不用讲,骨子里就是这个东西。描述一个东西,描述一个心情,不失最方便最简洁,但是又不失美感的东西。

微信图片_20210619142335.jpg
《诗经》

老郑/LaoZheng
一个大画家,他画了一辈子的画,这种素描是基本功,在这个时候他是最放松,最不被束缚,可以自由创作的时候,他写的可能就是特别有情趣。

宋朝/SongChao
德国有个画家叫门采尔,我们都学过,大师门采尔,他有时候就没纸了。你想这种东西在骨子里面,所以他喝咖啡,随便拿桌子上的一个菜单,甚至一块手帕,甚至一张纸,直接在那里就掏出笔直接画。那种东西的生动、灵性,无拘无束,在这种宽容下,自由地爆发出来的力量,我称为叫能量密度很高。

杨旭辉/YangXuHui
宋老师给我们一个全新的对竹枝词的解读,而且我觉得是非常有道理,是完全符合诗歌的发展的一种创作的规律的。

微信图片_20210619142338.png

老郑/LaoZheng
好,感谢大家收听6月18号的《诗话江南》《最美苏州诗》节目,今天宋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对竹枝词的从美术角度的全新解读,而且让我们眼界大开,耳界大开。
宋朝/SongChao
下次再见了。

老郑/LaoZheng
感谢宋老师,感谢杨老师,再见。

杨旭辉/YangXuHui
再见。宣传/分享:苏州论坛APP
来源/版权: 江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已获授权,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可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