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事] 罕见一幕!科创板开闸,何以跃出一群“苏州黑马”?

[复制链接]

405

主题

423

帖子

144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46
发表于 2019-7-23 09: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就在刚刚,备受各方瞩目的科创板,在上海证交所正式敲锣。开闸的一瞬,许多人惊叹从这块新鲜出炉的“板”上,闻到了浓浓的“苏州味道”。


  没错!从今天刚开闸的科创板来看,在数量上,苏州申报企业12家,居全国第三;在进度上,华兴源创、天准科技成功注册,瀚川智能成功过会。


  科创板第一股,编号688001的华兴源创,地道的苏州企业。编号688003的,则是天准科技,一样的 “苏州出品”。


2019072210193491331862.jpg

2019072210194164880308.jpg


  可能出乎很多人的预想,万众瞩目的科创板,居然是以“京沪苏”这全新的“三角箭头”开局。而近几年一直埋头于创新发展的苏州,此番在科创板的新赛道上,也力压深圳和杭州等城市,卡到了一个难得的头部身位,成为新生的科创板的耀眼之地。


  量变引起质变,厚积方能薄发。事实上,此次科创板杀出苏州这匹“黑马”,并非偶然,而是很多力量累积的某种必然。


  一位资深的金融界人士向“苏州圆桌”(微信号ID:suzhouyuanzhuo)坦言,“科创板要的,很大程度上就是苏州一直以来瞄准培养和引进的企业。”可以说,这是苏州多年来埋头创新,答好“创新四问”,于静水深流之后的一次适时而耀眼的喷发,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苏州不断转型进入的一种新境界。


  定睛探看,牛企从哪来?


  仔细研究这12家苏州企业,不难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科技含量相当高。


  这12家苏州申报企业,全部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其中11家为高新技术企业,8家为瞪羚计划培育企业,2家为独角兽培育企业,8家为姑苏人才企业,11家获得各级科技计划支持。


  其次,工业企业占大头。


  苏州是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去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1万亿元,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在这里显露无疑。


  在12家申报企业中,有6家为设备制造企业,3家为生物医药企业,2家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家为金属制品业,以工业企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企业成为科创板“苏州板块”的主体。同时,苏州长期培育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导向,也在这里见到回报的光芒。


  此外,“小而精”的标准。


  科创板一共有五套上市标准,对应不同的市值和盈利性。其中,第一套标准对市值的要求最低,对盈利性要求最高。苏州的这12家企业,有9家不约而同采用了“小而精”的第一套标准上市。


  事实上,这些在各自领域早已称雄多年的苏州科创企业,对于融资并不陌生。但是对于他们来说,科创板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上市融资而已。


  东吴证券负责投行业务的保荐代表人李生毅告诉“苏州圆桌”(微信号ID:suzhouyuanzhuo),科创板的出现,真正被搅动的是庞大的资本市场。对于资本来说,投资最大的顾虑是推出机制。而科创板最大的功劳,就是将这个最后的渠道打通了。


  博瑞医药的董事长袁建栋更是直白地表示:“上市不上市不是关键,关键是有了上市的预期,人家才会关注我们啊!”


  科研集聚,量变才会有质变


  苏州科技局局长张东驰有句“狠话”:“某种意义上,科创板就是给苏州量身定做的!”


  张东驰所说的“量身定做”,是指苏州大量存在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他们是苏州造科创板出彩背后的“分母”。


  这个“分母”到底有多大?拿一组最新数字来看一下。


  苏州新增瞪羚企业453家,累计453家;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416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5175家,均为全省第一;累计305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评价认定,占全省四分之一。


  “同九年,何汝秀?”在对比了杭州、深圳等国内多个城市后,不难发现,苏州对一些科研人员的吸引力,在国内是相当出众的。


  袁建栋是苏州人,北大毕业后就一直在家乡创业。就在他所在纳米医药产业园,聚集了他大量的同学。


  这样的引才故事,在苏州每个科技园区几乎都能找到。


  营商环境,做好服务出成绩


  究竟是什么让这些科技人员对苏州如此着迷?


  此间多位圈内人士告诉圆桌观察员,除了苏州悠久的历史底蕴,更大的“磁力”还来源于这座城市超给力的营商环境。而这一优势的形成,其实和苏州最早的外向型经济息息相关。


  以苏南乡镇企业起家的苏州,在上个世纪末,以中新合作开发的苏州工业园区崛起为标志,进入了开放型经济的快车道。大量的外资企业来到这里,带动民营经济的奋起,很快将苏州蝶变成国内数一数二的工业大市。


  外资企业是一群非常讲究规则的人,所以要求的配套也要讲规矩。”于是,多年来为外企服务配套,让苏州无形中培养出了与国际接轨、规范高效的营商环境和服务理念。


  政府对于“科创板”这一新兴资本市场的前瞻眼光和高度重视,在几件事情中可见一斑:


  今年年初,市政府领导即召开专题研究会,提出设立科创板上市工作协调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分管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科技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统一指导协调我市科创板上市推进工作;


  随即,全市范围的多轮遴选紧锣密鼓推进,同时政府对300多家企业进行宣传培训,帮助其了解科创板的基本要求和上市路径;


  3月29日,市政府办印发了苏州市《关于鼓励企业科创板上市的若干意见》,对意见有效期内申请在科创板上市获准注册的辖内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并对保荐苏州地区企业科创板上市获准注册的证券公司给予一定奖励……


  这看似无心插柳,其实有心栽花已久。


  产业集聚,科创不是平地起


  仔细研究华兴源创董事长陈文源的履历,可以清晰发现一条“苏州轨迹。”


  早年留学日本的陈文源,毕业后在日资企业工作,这一经历为他后来创业提供了很大帮助。在接受“苏州圆桌”(微信号ID:suzhouyuanzhuo)采访时,他并不讳言早年创业的艰辛。


  他说,华兴源创的工程师在创业初期都是“双枪”——一把螺丝刀,一把电烙铁,拿着这“双枪”,随时给人家提供检测服务。


  从制造业起家,这是苏州很多科创企业共同的来路。


  正是多年的制造业企业集聚,为今天苏州科创企业新锐的大量崛起打下了重要基础。特别是制造业讲究的配套,促使企业之间互相做上下游,慢慢就形成了区域内紧密贯通的产业链。当企业迅速发展,面临科技研发瓶颈时,也是通过产业链发挥集聚作用来谋求突破。


  天准科技,就是这样一支被产业链吸引来苏的科创新军。


  这家企业来自北京,董事长出身北理工,是典型的工科男。在北京度过了一开始的两年之后,企业很快陷入了困境。


  原因很简单,天准的技术叫做“计算机视觉”,其应用范围主要是工业领域。北京有无数的研究所,但要找到合适的制造业客户,却并不容易。无法生存的天准就这样“逐水草而行”,一路来到了苏州。


  在以制造业闻名的苏州,如鱼得水的天准,第一年就实现了盈利,很快缓过劲来。此后,随着高端制造业成为苏州转型发展的重点方向,天准的技术应用也一路乘势走高,成为如今被资本市场瞩目的科创板“第三号”。


  招才引智,苏州狠拼一件事


  除了不可多得的产业链,推动苏州科创新强势崛起的,还有另一个“加速器”——招才引智。


  如果有心的你再细看一眼此次进榜的12家苏企,会不难发现,其中有11家都是2005-2012年在苏设立的企业。那么这一时期的苏州,到底有何非凡之处呢?


  2007年,苏州启动“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大力引进、集聚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来苏州创新创业。这一影响深远的人才新政,后来被很多业内人士视为苏州科创的一个原点。


  10多年来,苏州已引进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超千人,引进培育初创企业千余家。这些企业的创新特征十分明显,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平均比例达16%以上,60%以上已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涌现了一大批细分行业市场的“小巨人”企业。


  美国未来学家乔尔·科特金有过论断:“哪里更宜居,知识分子就选择在哪里居住;而知识分子在哪居住,人类的智慧和财富就在哪里集聚。”


  这句话其实就是一个意思:产业和资本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走。


  苏州在很早的时候,就看明了这一点,认准了要把人才作为驱动科创苏州的“主引擎”。


  未来何来,苏州怎么走?


  依靠人才作为科技创新主驱动的苏州,在这几年也遇到了很大的难题。国内一些城市的崛起,高位的人才计划不断出台,让苏州这个人才的先行城市同样承压不少。


  但是科技创新还要继续,苏州该如何蓄力前行,接续突破?此间,圆桌观察员也留意到几个小小的变化——


  首先,在苏州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正被越来越强化,苏州企业所迸发出的创新能量愈发显现。


  其次,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也在逐渐加速。


  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院长王世文教授认为:相比于“锦上添花”,政府更值得做的是“雪中送炭”,而推动科技金融的创新进步,便是一种雪中送炭的发展方式。


  科技和金融怎样更好地携手,将是未来苏州科创板面临的一个挑战,当然,也可能是一个更大的机遇。这其中,苏州创新的“科贷通”或可成为参考。据悉,今年“科贷通”受惠企业有望达到1200家、贷款85亿元。


  此外,苏州还成立了一个产业技术研究院,整合板块资源开展科技招商,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团队和项目来苏州落地,形成知识流动和成果转化的“枢纽”,为城市的未来科技创新集智蓄力。


  如果将科技创新作为一个商品来考量的话,科创板应该处于产业链的下端,而研究院这样的存在,则是产业链的上端。在借助科创板打通产业链下端之后,苏州的眼光显然瞄向了另一端,并且已经开始布局。


  于无声处听惊雷。新开闸的科创板,苏州开了一个好头,但这也仅仅是个序章,苏州后续更精彩的大戏,还有的拼,也有的看。


文章来源:苏州圆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